稀缺生意无罪
来源:网上生意 2013-10-21
随便翻开一本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头几页里一定会告诉你“稀缺”这个概念。不同教材对“稀缺”的定义表述不同,但都是一个意思:资源用来干这,就不能用来干那。
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新浪博客管理员李俊慧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得非常自然明白:在一间教室里,假定距离老师近的位子可以让学生听得更清楚、是优质资源,那么即使学生的数量远少于凳子的数量,距离老师近的那几个位子,也是稀缺的。
所以,资源不存在短缺,稀缺也一定存在。那些互联网的所谓平台级服务,做的都是非常简单直接的稀缺生意——售卖接触到用户的前几个位子。Google是这样,百度是这样,淘宝也是这样。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段时间淘宝限制第三方导流平台了。8月中旬,淘宝宣布了针对部分第三方引流平台的新政策,VIP团购、九块邮等主打超低价模式的第三方导购网站都被纳入暂时不计入搜索的网站;随后,口袋购物、团800等也不能幸免地被限制。
淘宝方面则解释称,这一新政策只是对淘宝搜索排序的一次微调,对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目的是为了引导淘宝卖家更注重品质和服务,不要把精力放在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上。
很快,在钛媒体就有人发长文吐槽淘宝的行为,说淘宝打着保护商家和消费者利益的牌子,悄悄解开自己的商业“文明扣”。
淘宝确实打了保护商家和消费者利益的牌子,不过那是公关说辞,大家心里都清楚。在我看来,“解开商业文明扣”有点屁股决定脑袋了。这事儿不光彩,也没有那么不堪,就是一正常的经济现象。
这些第三方导流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他们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流量。淘宝上的商家本是购物的终点,无论是阿里妈妈广告联盟,还是淘宝旺铺,还是其它,淘宝平台靠各种模式赚在用户接触到商家之前那段路程(稀缺资源)的钱。淘宝的流量越来越贵,在这个平台之外寻找更便宜的流量就成了小卖家们的出路。
接下来,把在其它平台暴涨的流量计入销量统计,在淘宝搜索中将会得到更多权重,这可能比从淘宝处购买流量要便宜得多。第三方平台看准了小卖家的这个需求,想把卖家从淘宝城里勾引出来。不过,如果卖家们不再跟淘宝买流量,淘宝变成了一个成交地,能不急么?人也不是活雷锋啊。
马云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早早地在08年就把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大流量渠道——百度给掐了。假冒伪劣之类的说法都是虚的,对稀缺的控制才是阿里巴巴的阿克琉斯之踵。
淘宝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纠结当中:当初给中小卖家以机会的平台,变得不再那么“公平”。不断有开淘宝店的朋友跟我诉苦,淘宝越来越难做了。他们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冒着被拉黑被嫌弃的危险给自己产品打广告,人生变得如此艰难。大卖家在微博上营销那是扩展销售渠道,对于小卖家来说,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所以,阿里果断地跟微博勾搭到一起了……)。很多中小卖家看到人家有钱能上阿里妈妈的展示位,能排在搜索结果的前面,心里很不平衡:淘宝跟大卖家勾搭到一起了,有钱能让磨推鬼,这日子可没法过了。
“微创新”者出现了。老刘见了卖家就关切地问:“你们过得好吗?”废话,当然过得不好。没钱买流量,没流量就赚不到钱,这日子可没法过了。虽然京东的玩法跟淘宝不同,不过找准了软肋打这一招还是使得挺漂亮的。
这涉及到公平和正义的权衡。屌丝卖家凭什么跟腰缠万贯的大店放在一起?小卖家的流量就应该便宜么?这是个哲学问题,1000字说不明白;不过,很多时候,在互联网业内、在稀缺资源面前,money talks。
稀缺永远存在,稀缺生意也永远存在。只要做这门生意的,早晚有一天都得跟现在的淘宝一样。这是经济规律和商业逻辑,谁都无可指摘。雷锋做个好事儿还都写日记里供后人膜拜呢,在商业里,没人愿意做冤大头。
文章编辑: 365webcall网页客服工具(www.365webcall.com)
我的评论
登录账号: | 密码: | 快速注册 | 找回密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