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浪微博VS腾讯微博 用户体验(十一)
来源:宜昌零才 2013-08-27
昨天讲完评论列表,今天来看一下“@提到我的”,由于腾讯微博还有对话这样一个模式,新浪微博没有,那就在这里一起分析一下吧。
据说“@提到我的”这样一种模式是来自微博始祖twitter,而twitter开发这样一个功能的灵感是来自于用户自己发明的一种交流方式,其实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在BBS里面早就有了。由于BBS是一个公开讨论的模式,每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多用户一起参与的讨论组,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表的言论有时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用户而言的,所以慢慢的用户会使用“TO XXX”这样的模式来告诉对方,这句话我是对你说的。到了WEB2.0之后,分享这种概念更加的突出了,微博也很注重信息的分享,于是@这种模式就被用户发明出来了,再后来就被twitter开发成一个功能并加上了提醒这样来加大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再后来就被我们给借鉴过来了。
因此@功能和评论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评论更注重对于一个话题的交流,@功能更注重是信息的分享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另外一个与评论的不同以@的方式发表出来的信息是公开的,虽然有针对某一些用户特别关照,但是仍没有改变微博分享信息的本质。接下来我们还是看一下两家的“@提到我的”列表。
1.新浪
当有“@提到我的”新消息提醒用户点击进行或者点击右侧导航的“@提到我的”就可以进入“@提到我的”页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列表,就是将每条@了我的微博以发表时间排列出来,显示的模式是微博的方式显示(这本来就是一条微博嘛^^)。在列表上面提供了微博筛选的功能,点击微博筛选出来条件设置的层。用户可以按照作者和类型进行筛选。
2.腾讯
点击右侧导航栏上的“@提到我的”,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一个混乱的世界。
腾讯微博的“@提到我的”列表页面默认显示的所有@我的信息列表,包括了转播、评论、对话各种类型。其提供了一个分类菜单进行筛选。
全部:所有@我的信息。
原创:所有@我的原创微博。
对话:所有与我的对话模式的信息。
转播:所有@我的转播微博。
评论:所有@我的评论。
我收听的人:我收听的人发表的有@我的信息,这里面包括了对话、转播、评论。
认证用户:认证用户发表的有@我的信息,这里面包括了对话、转播、评论(这点是我猜的,因为本人没什么名气,没有认证用户@我)。
3.分析
由于腾讯微博的创新,这两家功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太适合对比,就分开进行分析了。
1)我认为新浪微博的“@提到我的”没什么太多要说的,新浪微博很简单直接的解决了用户浏览@自己的微博的需求,用户到这里来也就是这一个目的,新浪微博解决了这个目的就做得很好了。
当然可深入研究的地方应该就是信息筛选的部分了。对于我这种互动量一般的用户来说,@我的信息量和频率一般较少,平时基本上可以应付,目前的功能已经大大能满足我的需要,但是对那些明星用户,估计是比较头痛的一件事情,当然他们应该会忽略很多与自己无关的人的信息,但是没有一个好的信息筛选机制,也许会忽略掉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虽然微博里的营养不多)。比如可以为这些用户开放一些更详细一点的信息筛选条件,可以让他们设定默认显示的条件,或者还可以提供一些搜索的功能。
2)腾讯微博的“@提到我的”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创新真的是有风险的,没有想好或者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之前最好还是谨慎而行。不过腾讯拥有的用户量足够将这种风险给淹没掉,就算是一个功能没有做好,但是在巨大用户量的基数上,这个功能的使用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他们完全可以拿这个绝对数量来奠定内心的自信,可当这样一个一个小的风险在某一天积聚在一起爆发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成绩会掩盖问题,数据有时会欺骗人,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利用数据来欺骗自己。这算是扯了一些闲话了,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每个做产品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
我们还是来看看腾讯微博的“@提到我的”,首先我猜腾讯微博对@的思路是凡是有包含我的信息都应该统一在一起,把这些信息放在同一个地方并提供筛选的机制方便用户进行浏览,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这些信息是不同类别的,不同类别的信息在浏览模式、操作等用户需求都有很大的不同,要想统一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将这些信息统一在一起而又不给用户造成混乱,还是比较困难的。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分类筛选导航:
原创、对话、转播、评论、我收听的人、认证用户,这几个分类可以分成内容来源(原创、转播)、内容模式(对话、转播、评论),用户类型(我收听的用户、认证用户),一般原则下,分类的导航中各分类应该是在同一大类下的同一级别,虽然对于一级的分类可以是不同类型,但是将这么多不同类型并且有交叉关系的类别放在一起还是不太可取的,这样让用户尤其是低端用户在理解上会产生困难。这样看似给了用户很多选择,但其实是让用户不知道怎么选择,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选择障碍症,大多数人更希望是越简单越直接越好。
我们再来看几种类别的显示模式
对话:
转播:
评论:
对话这种模式是腾讯独创的,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理论上只有交流的双方才能看到,第三方是没有办法加入的,但是我在我的微博列表里还是偶尔能看到别人的对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点类似于私信,这样与私信的功能有很大的重叠,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功能与私信并存,我还是不能理解。转播这种模式就是微博标准的模式了,评论的显示模式做成了和转播一样,如果不仔细看,你能一下就分辨出上面图中两类信息的不同吗?在全部这个默认的页面里,当用户进来,这样一堆不同的信息放在一起,就加大了用户分辨的成本,用记需要去分辨这是一个什么信息然后再决定以什么方式(转播、评论、对话)与该用户进行交流。
最有趣的是,每类信息腾讯都提供了相同的交互功能,还是同样的问题,虽然看似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但其实是加大了用户的困扰。并且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希望以同样的方式与对方进行交流,就好像两个人在聊天,对方说普通话,我也会说普通话,对方说家乡话,我也会用家乡话。
但现在的情况是对话的模式显示的两个操作是转播和评论,要使用对话还需要在更多操作中选择,而用户通常在这样的设计时习惯性的会使用转播或评论,这样一个本来是一对一私密交流的任务就发生了改变,变成在大街上说悄悄话了。
而对于转播和评论两种模式,由于外观太相似,用户在后续的操作时通常也就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生了改变,一会转播,一会评论,就好像两人一会说家乡话,一会说普通话,一会你说你的家乡话,我说我的普通话,那家伙真热闹。反正我用的时候经常就不记得我是要转播还是评论了。上篇有说到转播和评论本来就是要解决两个不同的任务需求,出发点是不同的,现在两种模式交叉混乱在一起,让信息的组织和任务的流程完全的失去了控制。好在一般用户也不管你那么多,能用就行,但是对于微博这种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信息更难有序的进行组织了,大大降低了利用率。
微博这个产品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一切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就应该从“简单”两个字出发,用最直接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像腾讯微博这样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好。
我的评论
登录账号: | 密码: | 快速注册 | 找回密码 | ![]() |